浙江金华建筑业三十年发展历程记略
发布:2008-09-05 14:45:24作者: 建筑时报浏览量:2107
三级跳:“泥木工仓库”·建筑之乡·建筑强市
浙江金华,特别是金华的东阳素以“泥木工仓库”闻名遐迩,具有建筑业的传统优势。改革开放前,这种传统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全市只有10多家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不足千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都把建筑业作为无烟工厂、富民产业、拳头产业来抓,纷纷成立建筑公司或工程队,吸纳了农村的富余劳力。各建筑企业按照“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拓展战略,跨出省境去承揽业务;众多从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泥木工匠,则是“一把泥刀一把锯,哪里赚钱哪里去”,建筑队伍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到1984年底,全市共有建筑单位89个,其中国营和集体经营单位13个,乡镇经营单位76个;在册人员8217名。队伍虽发展了,但管理、技术、设备却跟不上。基本上是“苦力型”的施工,“家族制” 的管理,“包工头式”的经营,“掠夺式”的分配。有职称的技术骨干很少,具有建筑专业院校学历的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乡镇建筑企业几乎无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无象样的施工机械设备,主要靠肩扛手提施工,经济效益普遍较差。以东阳为例,1984年全县施工产值只有2.5亿元,利润仅700万元,利润率2.8%。同时,企业资质低。如东阳,没有二级资质建筑企业,只有10家三级、25家四级企业,其余全是等外级企业。
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邓小平关于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讲话,促使金华建筑业的传统优势得到较好发挥,金华建筑业发展抓住了历史的契机。而整个的发展恰恰又是从“百匠之乡”东阳发轫的。
1985年初,东阳县委、县府召开全县建筑业工作会议,根据东阳建筑业的现状,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加强智力投资和设备投资,提高东阳建筑业的竞争力,把“泥木工仓库”建设成“建筑之乡”等理念。这些理念得到全体与会建筑企业经理们的高度认同。歌山建筑公司的十大经验,为促进全市乡镇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树立了典范,坚持改革、提高素质、发展特色、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从量的扩大转到质的提高,成为全市建筑业的发展战略。
要从“泥木工仓库”跃进为“建筑之乡”,使自己的地域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坚持改革和注重质的提高。1987年,“整顿、治理”成为东阳建筑业的主题。经过整顿治理,普遍存在的队伍散、管理乱、素质差和竞争力低的局面有所好转;促使老企业转换经营管理机制,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解决了一些区级联合体所有制不明确的问题。并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将6个乡的建筑工程队合并起来,组建为“东阳千祥建筑工程股份合作有限公司”。由此,浙江省的第一家股份合作制的建筑企业在金华地区诞生。1994年7月,东阳市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六个“建筑之乡”之一。
改革开放十多年至90年代初期,金华建筑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建筑业成为富民产业而引起全市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八五”后几年,建筑业在金华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作用日益突出。从1992年开始,全市实现建筑施工产值连续三年翻番。1995年全市建筑业施工产值达70多亿元,位居第二。
发展的势头逐渐地强劲,发展的形势愈加令人振奋。金华市政府于1995年12月及时出台了鼓励建筑业重点骨干企业发展、鼓励施工企业出市、出省施工等6个扶持激励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为建筑企业取得跳跃式发展加力。一个月以后,金华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振兴先锋产业,在‘九五’期间创建建筑大市”的奋斗目标。金华一建、东阳市建安、 东阳市三建等13家建筑企业列入金华建筑业重点骨干企业,成为金华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创建建筑大市的宏伟奋斗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建筑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的奋斗、拼搏精神,使全市建筑业得到了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1996年底,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全市建安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5.7亿元。到2000年底,全市建筑业从业人数20.97万人,施工企业413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2家,二级62家、三级176家,四级163家,施工产值132.75亿元,建筑业增加值37.01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7%,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全市共创出市(地)级以上优质工程600余项,其中省级优质工程168项,部优样板工程和“鲁班奖”工程15项,文明标化工地127项,优秀设计150余项。建筑市场分布在全国境内所有省、市、自治区和境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年,金华市建筑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综合考核排名位居浙江省第三,从而确定在全省的建筑大市地位。
从“泥木工仓库”到“建筑之乡”,再跃进“建筑大市”,金华建筑业实现了“三级跳”。但是,整个中国建筑业的改革仍在向纵深发展,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目标、不断地展现在金华建筑企业面前;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举措,使金华建筑业呈现新的景象。1997年4月15日,“浙江广厦”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开了中国建筑业股票上市之先河。1998年9月23日,广厦重庆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在渝成立,从而打响了我国乡镇建筑业企业跨省区购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第一声响雷”。1998年11月28日,浙江省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继广厦集团之后的第二家建筑行业的规范化的股份制公司,成为金华建筑企业改制的又一成功范例。中天建设集团、海天建设集团、歌山建设集团、晟元集团、广宏建设公司、东阳建工集团、成龙建设集团、新世纪建设公司、广扬建设公司、东阳建工集团、华厦建设集团、创业建设集团、新东阳建设公司、金厦建设公司等一批建筑企业,通过改制转机,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使企业不断上规模、上等级,成为市内、省内,甚至是国内著名的特、一级龙头骨干企业。其他建筑企业也通过了改制转机,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2001年,全市建筑业从业人数21.21万人,完成建筑业产值186.5亿元,实现利润4.97亿元,上交税金5.76亿元,建筑业增加值42.55亿元。骨干建筑企业积极抢占西部大开发机遇,努力拓展省外市场,在省外完成建筑业产值58.02亿元。有37家企业实现产值超亿元,全市341家建筑企业中,一、二级建筑企业增加到了82家。
上述这组数字,到2007年已改写成:完成建筑业产值881.2亿元,迫近千亿元大关。建筑业增加值185.33亿元,占全市GDP的13.6%;利税总额60.04亿元,完成地方建筑业税收11.53亿元,占全市税收的14.87%,高于全省13.5%的平均水平。建筑市场遍布境内所有省、市、自治区,其中完成年产值达40亿元以上的市场1个、30亿元以上的4个、20亿元以上的6个、10亿元以上的12个,省外产值达422.44亿元,境外产值达11.3亿元。工程创优继续名列全省前茅,全年创出省级以上优质工程52项,其中“鲁班奖”工程3项,列全省第一。一级企业增至55家。有9家市龙头建筑施工企业产值超过20亿元,其中中天集团达到160多亿元;有14家市骨干建筑施工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有一批特、一级企业跨入国家500强和省100强企业。其中中天建设集团2007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77位,中国民营企业50强第34位,中国建筑企业500强总产值第3位,中国承包商企业60强第19位,中国房屋和土木建筑业纳税百强蝉联第一位。技术装备人均近万元。注册了一级建造师2114名,二级建造师3679名,551名一级项目经理转为一级临时建造师,1357名二级项目经理转为二级临时建造师。全年共承建单项合同额亿元以上的高、大、难、精、尖工程255个,其产值比重占新接项目的40%。
“产值近千亿,位晋省三强”。三十年来的不断深化改革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金华建筑业完成了从“泥木工仓库”发展成为建筑大市、强市的“三级跳”,促进了金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从而使建筑业成为金华市的支柱产业,造福于人民大众的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