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中国工程机械瞄准国际市场
发布:2008-12-10 14:30:57作者: 不详浏览量:2079
多年来,中国工程机械在巨大的内需拉动下发展壮大,大大小小诸多工程机械企业自得其乐地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中享受着盛宴。同时,来自全球各地的外国同行们也争先恐后加入分蛋糕的行列。一时间,中国大地上一派欢欣鼓舞。2004年宏观调控实施以来,工程机械行业风云突变,国内市场日渐疲软。在深受打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探求海外发展的道路。
2004年和今年前5个月的统计资料都显示出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巨幅增长。然而这种建立在小基数上的骤然"高增长",大有"逼上梁山"的味道,国外市场的巨大潜力随之被瞩目。而也正是此时,很多人才真正清醒,认识到在国内市场正被外国列强蚕食的同时,国外市场同样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多年的自娱自乐,让今天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不得不面临"内忧外患"重重包围的严峻局面。一场工程机械的突围战已然悄悄打响。
"押宝"国内---企业命运两重天工程机械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行业,而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多年来都是严重依赖国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生存和壮大的。巨大的国内市场不仅将一个个中国企业养活得人丁兴旺,也不断吸引着欧、美、日的国际著名企业来华淘金。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比勒早在1995年就与中国合资建厂,而随着中国对入世的承诺逐步履行,工程机械行业的巨人们纷纷登陆中国。2001年来,外资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并且实现了供货当地化。几年来,他们基本垄断了国内高端市场,甚至占领了个别子行业的整个市场。到2003年,外资、合资企业已经占据了中国市场47%的份额。即便竞争激烈,但在建设兴盛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局面,就在宏观调控之前,还出现了增长的最好水平--2004年一季度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3.9%,4月份也有高达63%的增长佳绩。
为了抑制部分行业的经济过热,中国政府决定进行宏观调控,国务院于当年4月下旬发出通知,决定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本金比率,要求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调控效果随之显现,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前两个月的53%急速降到4月的4.7%。
经典的投资理论在这里仍然适用。过度依靠国内市场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手中唯一的篮子就这样被打翻了。无可回避地是,几乎所有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一家又一家企业开始出现限产压库和连续亏损。5月,挖掘机销量跌破2003年同期水平,出现近几年来的首次同比负增长;装载机的销售增幅也大幅下降,由2月、3月的156%、76.5%急速降至37%;各混凝土机械厂家也一致声称进入5月份销量明显减少。整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则以每个月10%的速度下降,一直持续到2004年底,而进入2005年,前4个月的销售收入仍然是负增长。目前,宏观调控并没有结束的迹象,这对工程机械企业的影响也已不仅仅是销售收入下降这么简单,资金积压、坏帐增多,人才流失,都成为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宏观调控到今年年底结束的话,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还将至少延续到2006年上半年。
而身在中国的外资、合资企业,却成功地抵御了这场侵袭。诸如徐州卡特比勒、成都神钢、合肥日立和大宇等企业,在遇到宏观调控时体现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他们依靠完整合理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全球销售网络,将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调配、返销,受中国市场变化的影响相对弱了许多。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恐怕和外资、合资企业"两条腿"走路有关。因此,中国企业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把宝押在一个市场上了。
开拓国际市场--壮大的必经之路纵观目前的国际市场,正是需求旺盛的时期,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到处都是商机。而其中亚非的发展中国家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对象。在马来西亚,政府为鼓励进口先进机械设备,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作为优先发展行业,中国企业到该国投资机械设备产业,可获得法定收入100%免税10年这样的特殊优惠。靠IT产业发展起来的印度意识到其落后的基础设施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制定了十年基建发展计划和优惠政策,决定今后5年内投入建设资金2000亿美元以上。另外,像尼日利亚、越南等计划长期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都是工程机械巨大的市场。
同时,中国经济环境在近几年得到了明显改善,更加方便出口企业的运作。随着中国完成了入世的有关承诺,关税已经降到最惠国的待遇水准,关于一些非关税的限制,包括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已经全部取消。国家为企业出口大开方便之门,出口金融体系日趋完善,出口自营权的审批权限放宽许多,出口手续的办理更加便捷。同时,行业协会和商会近几年来组织国内企业多次参加国际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展,帮助企业接触国际市场,进行信息交流和贸易合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搭建起很好的平台。
2004年3月,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首次以中国国家展团的名义组织国内制造企业集体参展国际工程机械三大博览会(德国慕尼黑、美国拉斯维加斯、法国巴黎)之一的德国慕尼黑bauma2004。包括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徐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工)、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在内的42家参展企业,展出了代表目前国内最高水准的60余台工程机械产品,在慕尼黑掀起了一股中国风。不仅如此,参展的众多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还在展会上与海外商家和用户达成了产品出口协议,展会之后部分企业连续多次接待来自国外的采购商。
国内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早已打响了"莱克星顿"的枪声。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已在去年5月通过了欧洲CE认证,并且在成功向法国、波兰出口了装载机各一台后获得了肯定,于近日拿到了来自波兰的50台装载机的订单;规模仅次于徐工的常林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1年就开始在国外设立销售办事处,并注重实施品牌战略,出口额逐年攀升;如今,三一重工、柳工都在印度设立了产品销售点,正在打开印度市场……
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仍然处在起步和加速阶段,仍然偏重对国内市场的依赖。但通过扩展海外市场来壮大企业规模,更深层次地发展企业,已经成了越来越多工程机械企业的共识。依靠国内市场发家的中国企业,已经瞄准了国门外的广阔世界。
突破包围圈---技术关首当其冲从市场、经济环境等方面考虑,中国工程机械出口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是当中国企业开始关注出口,加大出口的时候,一系列障碍也随之出现,一个多方面组成的包围圈将中国企业团团围住。
首当其冲、最为重要的莫过是技术关。长期依赖国内市场的中国企业虽然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得到了锻炼,提升了综合能力,但总的来说企业的质变不大。多年来中国企业习惯了低水平的复制,满足于简单的销量、销售额增加,所谓发展,大多只是量的不断增多,技术上很少有突破性发展。
在去年德国慕尼黑bauma2004和今年拉斯维加斯博览会上,中国产品虽然能够得到很大关注,但在技术上的差距也暴露无疑。能够得到外国同行欣赏的大都是外观设计、控制系统,可以说这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上,我们仍然遥遥落后。工程机械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实现信息化,其中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是当前工程机械亟待发展的新技术,工程机械上的电子控制产品已逐步形成系列化、模块化、标准化,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及电子监控技术等在国外工程机械产品上都已广泛应用。许多世界知名公司在结合自己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当代先进的微电子技术成果,开发出了自己的控制器,并形成系列化、模块化的软硬件集成。
没有优势的技术,就很难造就优势的质量,这直接导致中国产品可靠性下降。根据目前我国产品在1000小时可靠性试验和三包期内的统计资料看,平均无故障时间为150-300小时,而国际水平为500-800小时。大修期寿命,不采用进口发动机的只有4000-5000小时,国际水平为8000-10000小时。技术差距造成的产品竞争力差距可见一斑,而发动机这种核心技术的落后更是让中国工程机械多年来跳动着一颗"外国心"。
另外,技术水平不过关,使得很多中国产品被各种认证拦截,难以打入欧、美、日高端市场。一个CE认证标准就将大批中国产品拒之门外。至于有关环保排放标准,包括尾气排放、噪声、振动等方面的要求,我国大部分产品都很难达到进入欧美国家的"通行证"--欧II标准。
技术水平的限制使中国产品的市场规模被先天性抑制。和许多中国出口产品类似,工程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以低端产品为主,攻占市场的主要优势是低价格。而此类产品最为发展中国家青睐,这也是目前中国的出口市场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主要原因。而当今北美、欧盟和日本对成熟的高端市场的需求占到了
世界需求总量的七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对扩大市场规模的影响不能不让人担忧。
在管理、营销方面,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体现出的差距也非常明显,主要包括出口经营不规范、海外拓展不够科学、缺乏国际化的战略管理意识、缺乏品牌意识及售后服务脱节等问题。尤其是当许多大型企业已经锁定国际化的目标后,就更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出口增长,必须在提高管理水平、整合销售链,打造品牌上多下功夫,多做积累。仍然遵循以往在国内的增长模式,单一盯住出口额,绝不是长远之道。
提高这方面的水平,相对于技术要容易一些。尤其是我们已经和许多大型跨国公司进行了合资、合作,不能直接获得对方的技术,但管理、营销的水平应该在耳濡目染之中不断上升,经营理念和国际化意识应该不断优化。从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没有理由不在各方面显得更加成熟。
国际化---立志当高,言之尚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伴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必然需要在各行各业中涌现一批强大的跨国公司,作为主力部队充当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这是历史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工程机械行业自然也无法回避这一事实。出口快速增长再也不能以"国内市场疲软"这种可笑的理由出现。立志当高远,没有国际化的目标,今天的出口就无法实现质的突破,没有国际化的意识,企业就无法向更科学更强大的方向发展。
但是千万不要轻易使用国际化这三个字,跳出工程机械一个行业,目前整个中国又有多少企业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呢?国际化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开拓与技术研发,意味着资本全球范围的最优配置和运作,意味着先进而适合当地特色的管理和国际化的人才,意味着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品牌。现在的中国工程机械只不过刚刚看到了出口的美好前景,尚未大规模出征,已然被重重包围。以上的标准对目前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实在有些苛刻。那些曾经一度将目光锁定在中国市场、满足于销售额逐年攀升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即使从事出口也停留在"出口创汇"的最低目标上。抱有雄心壮志,愿意到海外开疆拓土的企业寥寥无几;而有能力做到这一步的企业,恐怕短期内也不会出现。毕竟,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连出口这第一步也还处在刚刚起步加速阶段。国际化,可谓言之尚早,难免有些不切实际。
然而中国企业毕竟经历了一次国内市场萎缩的惨痛经历,对出口的认识已经开始转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出口创汇,而是希望取得更长远的发展。这一步能走好,便能为日后真正的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2004年,常林股份有
限公司在马来西亚与当地一家公司联手组建了合资企业,并准备利用地理优势,辐射整个东南亚。而柳工于2003年底在澳大利亚投资设立的"柳工机械澳洲有限公司"已于今年初正式揭牌成立,实现了我国工程机械企业首次在国外独立办厂。相比以前中国企业的出口活动,这样的成果可以说上了一个档次,国际化的步伐初现端倪。
经过宏观调控洗礼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将迎来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一步一一行业重组。外资、合资企业的攻城掠地之势将更加凶猛,中国本土企业则面临内有激烈竞争、外有重重包围的"内忧外患"。经过整合并提高了集中度的工程机械行业将有希望产生出巨型规模的企业甚至行业寡头。大浪淘沙,这些在风浪中屹立不倒的企业将集中所掌握的优质资源,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而他们将义不容辞地担任起中国工程机械突围战的主力军,带领已经瞄准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并最终实现国际化的目标。
而今天的我们,将有幸一同见证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突围战。